青春在基層綻放 | 忠誠為民鑄警魂,紮根藏區獻青春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1-06-18

  張川,男,漢族,1993年06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江津區人,2019年畢業于太阳集团app首页公共衛生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專業,醫學碩士,同年作為四川省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選派到四川省公安廳工作,2020年12月由省委組織部選派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紮鎮龍康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
 


淬火磨砺鑄警魂

  2019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張川毅然地選擇回到西部,投身到西部建設中去。從學校門到機關門,脫下白大褂時,他有過猶豫,學醫八年,難說再見。但他始終記得太阳集团1088vip的老師們曾經拍着他的肩膀,勉勵他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拘泥于地域、職業,努力做到“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于是,他将“天使白”換成了“平安藍”,成為一名人民警察,立志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2020年初,剛入職半年,新冠疫情襲來。在疫情阻擊戰最吃緊時,預防醫學專業的他看着昔日的同學們,馳援武漢,勠力同心,在海關、疾控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一線戰疫,他深受觸動,那一刻他真想重新穿上防護服與昔日同學并肩作戰。但是,既然選擇了一身藏藍,他明白,他有自己的戰場。于是,他主動申請到疫情防控卡點、賓館等密集場所進行疫情排查,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在不同的戰場共同築起疫情的防護牆,為人民健康、社會穩定貢獻力量。

  在防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後,作為新入職的非公安專業民警,他聚焦業務能力,提升專業水平,在成都市青羊區少城派出所随崗鍛煉三個月。期間,他累計參與接處警200餘起,參與處理刑事案件5起、行政案件56起,成功調解群衆糾紛5起,獨立完成訊問筆錄2份、詢問筆錄13份。猶記第一次抓捕吸毒人員的驚心動魄,第一次調解群衆糾紛的手足無措,第一次提訊審問的謹慎忐忑。而正是這一件件的小事,讓他深刻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從大學生到人民警察,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初心。盡管嘗遍酸甜苦辣,他堅信“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隻有經曆“淬火重生”方能鑄就忠誠警魂。
 

張川參加新入職民警訓練


接訪群衆不言難

  2020年底,張川被省委組織部選派至阿壩州九寨溝縣漳紮鎮龍康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剛到九寨溝的時候,艱苦的條件讓他錯愕,四處是地震後的瘡痍,洪澇後的路垮了半邊,雲被攔在山腰凍成雪。在第一天的選調生動員會後,為了解九寨溝縣基本社情、民情,進一步掌握群衆工作方法,他申請到縣信訪局跟崗學習。

  在信訪局的三個月,他累計接訪群衆100餘次,參與信訪協調會20餘次,進村入戶1次。遇到過“炮仗”式的信訪人,遇到過上訪“釘子戶”,遇到過來勢洶洶的“信訪團”。剛開始,面對這種局面,他内心十分忐忑甚至有些害怕,但在前輩同事的言傳身教下,他漸漸的就“開竅”了。把自己當老百姓,才能找準切入點。他坦言:群衆的眼光是雪亮的,花言巧語說再多,群衆不相信就是空話,不如倒上一杯熱茶,耐心的傾聽信訪人的訴求。在他看來,群衆最大的認可就是不把他當作幹部,而是叫他“小張”。通過組織信訪協調會,為信訪人解決實際問題,看着他們笑着臉踏出信訪大門,他覺得一切都值了。每當這時,作為中大學子,孫中山先生的告誡尤在耳畔:“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學業成就之後,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成富強”。
 

張川參與信訪協調會


 
鄉村振興在路上

  2018年,九寨溝縣全縣脫貧摘帽,鄉村振興再出發。張川所在的龍康村,平均海拔2063米,人口以藏族為主。為盡快摸清“家底”,遵循“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他發揮研究生期間開展人群調查的專業優勢,編制村情調查問卷,走進村民家中面對面聊家常。他說:想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就得改掉“城市病”和“書生氣”,做到入戶不帶杯子、吃飯不擦筷子、坐下不抹凳子,不嫌村民不懂文化、不懂政策。此外,他還作為列席代表參與了九寨溝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全縣“十三五”建設成果、“十四五”奮鬥目标和2021年重點工作有了清晰認識,為推動鄉村振興錨定方向。
 

張川列席九寨溝縣第十四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


  在九寨溝縣發展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他紮實推進生态治理和垃圾分類工作,同時緊跟龍康村駐村的鎮領導,前往臨近的永竹村考察“網紅”景點彩虹橋、上四寨村觀景平台的設計與施工,邊看邊聽邊學如何圍繞藏族文化,打造精品特色旅遊。他希望用兩年不長的時間,踏踏實實為九寨溝的老百姓做幾件實事。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青年,要肩負曆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作為90後選調生,張川堅信隻要目标明确,無論是搭“綠皮火車”,還是搭“動車”,總有一天會抵達終點。未來,他将圍繞治蜀興川和鄉村振興大局,踐行太阳集团app首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訓精神,在基層經受鍛煉、增長才幹,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氣概,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羅傲
初審:楊文翰
複審:王燕芳
終審: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