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專題教育學習 | 師德優秀典型先進事迹之三:“人民教育家”高銘暄:70年不改初心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1-07-28
圖為高銘暄在病床上講述自己的奮鬥故事

  對于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刑法學泰鬥高銘暄先生來說,過去的2019年可以說是收獲之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收獲了“人民教育家”榮譽稱号。至此,他幾乎成為教育領域的“大滿貫”選手,他是我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但是,作為學者,這所有的成績一旦取得就成為過去,他依然活躍在刑法學一線,每逢大事必發聲解讀,哪怕已經91歲高齡。近日,李甯案一審宣判,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甯以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高老第一時間寫出長文,《“李甯案”對科技領域、教育領域反腐敗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見諸報端,對此案背後的刑法學意義進行了一一釋讀,深入淺出。

  新年将近,當光明日報一行在副總編輯李春林的帶領下看望高銘暄先生的時候,卻得知,時有文章見諸報端的高老此時住進了醫院。于是,這次特殊的探訪就在病房中進行了。

  在這裡,小小的病房一室生春,有鮮花書籍報紙為伴,高老細說從頭,講述自己的奮鬥故事。

  高老的家鄉在浙江玉環縣,中學畢業後,他考取了浙江大學法學院,當時還處于戰亂期間,他一心學習司法,他心想:司法工作還是比較高尚的,司法工作維護公平正義,為老百姓排解糾紛、保護安甯。如果沒有司法工作,都是犯罪的話,社會能安甯嗎?

  兩年後,新中國成立了,他從浙江大學轉入北京大學,繼續完成自己的法學學業。大學畢業後,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十分感興趣,于是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法學專業研究生,自此,他在人民大學的研究綿延近70年。70年歲月悠悠,他依然記得第一次來人大報到的場面。“我在鐵獅子胡同一号報到,我記得是在主樓一層後面,刑法教研室在那裡臨時辦公。”就這樣從青絲到白發,初心不改。

  這70年的研究可以分成兩塊,一塊是教書育人的部分,高銘暄不僅給本科生授課,還給研究生授課。他先後開設過蘇聯刑法、中國刑法、刑法總論、刑法各論、外國刑法、刑事政策與刑事立法等課程,“無論社會活動如何繁忙,我都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我認為教學是老師的神聖職責。”高老這樣回憶。他還自創了一套“三嚴四能五結合”的教學方法。“三嚴就是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訓練,四能就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研究能力、翻譯能力、寫作能力,五結合就是學習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掌握與重點深入相結合、研究中國與借鑒外國相結合、個人鑽研與集體讨論相結合。”這套教法還因人而異,随着學生的性格特征不斷增減,是以高老桃李滿天下。

  另一塊則是刑法學研究的部分。高老見證了新中國刑法建設的全進程。“我剛畢業即參加了刑法起草工作,并自始至終參加了1979年刑法典起草和1997年刑法典修訂工作,多次參與中國最高司法機關制定刑事司法解釋的研讨咨詢工作。”其中的辛苦無法計量,“在立法過程中,我已記不清提出過多少立法意見和建議,搜集和整理過多少參考資料,對每一個刑法條文作過多少次的草拟、修訂和完善。”高銘暄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日新月異,法律也需要吐故納新,他開始了新的征戰,無論是原有法律的修訂、新《刑法》的起草,還是《刑法總則》的歸納創制,高銘暄始終活躍在立法工作的一線。

  他的奮鬥曆程伴随着共和國的成長,他與《光明日報》也結緣良久。“70年了,從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就關注到《光明日報》,此後的70年,我借助《光明日報》了解學界信息,也借助《光明日報》參與讨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後,《光明日報》還将長伴我左右,成為我必不可少的信息參考。”

  這是一位學者的拳拳之心。(記者 姚曉丹)
 



來源:光明日報
初審:朱淑明
複核:王燕芳
審核發布:範瑞泉